【原创】火热赛道!第二类医疗器械#重组胶原蛋白#市场分析及注册要点!(附详细技术要求)

近年来,重组胶原蛋白行业发展迅猛,其主要是根据人胶原蛋白的特性进行优化或引入特殊功能的氨基酸序列,通过重组表达获得的具有类似胶原蛋白特性的蛋白。相对于从传统动物体内提取的胶原蛋白相比,具有可加工性、无病毒隐患、良好的水溶性、生产工艺稳定和排异反应低等优点。

#01「 重组胶原蛋白的市场前景 」

我国重组胶原蛋白产品的市场规模呈快速发展趋势,2021年,我国重组胶原蛋白产品的市场规模(按零售额)从2017年的15亿元增至2021年的108亿元,2022年达268亿元。

image.gif

来源:共研网

目前国内占据重组胶原蛋白市场几家龙头企业主要是巨子生物、锦波生物、创健医疗和聚源生物这四家公司。并且,这四家也是YY 1849-2022 《重组胶原蛋白》这项行标的主要起草单位。

截屏2023-06-08 09.26.45.png

来源:YY 1849-2022 《重组胶原蛋白》

这几家龙头企业产品各有其特点。

截屏2023-06-08 09.47.39.png

来源:中国胶原蛋白行业现状深度分析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2022-2029年)

#02「 重组胶原蛋白产品注册信息 」

根据2018年8月1日实施的新版《医疗器械分类目录》判定,重组胶原蛋白类产品具体信息如下:

产品名称 重组胶原蛋白创面敷料
产品分类 第Ⅱ类医疗器械
分类依据 《医疗器械分类目录》
分类编码 14-10-01 创面敷贴
产品描述 通常由涂胶基材、吸收性敷垫和可剥离的保护层组成。其中吸收性敷垫一般采用棉纤维、无纺布等可吸收渗出液的材料制成。吸收性敷垫可单独使用,用绷带或胶带等进行固定。所含成分不可被人体吸收。无菌提供,一次性使用。
预期用途 用于非慢性创面(如浅表性创面、手术后缝合创面、机械创伤、小创口、擦伤、切割伤创面、穿刺器械的穿刺部位、I度或浅II度的烧烫伤创面、婴儿肚脐口创口、激光/光子/果酸换肤/微整形术后创面)的护理,为创面愈合提供微环境。也可用于对穿刺器械(如导管)的穿刺部位的护理并固定穿刺器械。
存在形式 凝胶型、液体型、敷贴型等
工作原理 通过在创面表面形成保护层,起物理屏障作用。用于非慢性创面及其周围皮肤的护理。
临床试验 免于进行临床试验

#03「 重组胶原蛋白产品注册技术要点 」

 敷料类医疗器械是市面上比较常见的医疗器械,而重组胶原蛋白创面敷料则是较为新颖的产品类别,可参考的行业标准有YY 0267-2018 《急性创面用敷贴、创贴通用要求》,YY 1849-2022 《重组胶原蛋白》,产品进行注册时可参考以下指标。

1、外观

用正常视力或矫正视力观察时,表面应平整、无污渍、无异物,各组成部分不应有脱离或部分脱离现象。

2、尺寸

产品尺寸应符合标示值。

3、装量

产品装量应符合标示值。

4、持粘性

应符合YY 0267-2018中6.4.2中规定要求。

5、剥离强度

应符合YY 0267-2018中6.4.3中规定要求。

6、化学要求

6.1 水中溶出物

应符合YY 0267-2018中6.5.1中规定要求。

6.2 酸碱度

pH应为5-8。

6.3 重金属

应符合YY 1849-2022中5.5.8中规定要求。

7、无菌

产品若宣称无菌,应满足无菌要求。

8、重组胶原蛋白的鉴别

按照YY 0267-2018中5.3中要求进行鉴别,应符合规定要求。

9、重组胶原蛋白的纯度

按照符合YY 0267-2018中5.4中要求进行测定,应符合规定要求。

10、重组胶原蛋白的含量

按照符合YY 0267-2018中5.6中要求进行测定,重组胶原蛋白含量用总蛋白量和纯度计算。总蛋白含量的测定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蛋白含量测定法”的“凯式定氮法”进行测定,纯度按照YY 0267-2018中5.4中要求进行测定,含量结果应在标示量的90%-110%。

#04「 生物学评价和临床评价 」

根据GB/T 16886.1-2022附录A生物学风险评定涉及的终点判断重组胶原蛋白创面敷料属于短期接触不超过24小时,且接触部位为使用者的非慢性创面及其周围皮肤,属于表面接触器械,因此需要进行的生物学评价实验为细胞毒性、致敏反应和皮内反应这三项实验。

根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推荐的临床评价路径显示,创面敷料在《免于临床评价医疗器械目录》中,申报产品与目录中产品描述相同的只需按照《列入免于临床评价医疗器械目录产品对比说明技术指导原则》的要求提交对比说明进行完成临床评价资料。

image.gif

来源: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官网

#05「 总结 」

以上内容重点论述了重组胶原蛋白创面敷料的一些基本注册申报要点,此外提交注册资料时需要完成的其他研究项目如稳定性研究、包装研究等。此外,还需提申报产品不可被人体吸收的相关研究资料。另外,要想顺利取得注册证还应建立完善的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GMP),也是后续药监局监督检查的一种途径,只有在两者兼具的情况下才能生产出合格有效的产品,最终为患者达到治疗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YY 0267-2018 急性创面用敷贴、创贴通用要求

[2] YY 1849-2022 重组胶原蛋白

[3]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4] 重组胶原蛋白注册审查指导原则

[5] GB/T 16886.1-2022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部分:风险管理过程中的评价与试验

声明
1、本人中所采用的图片或论点均为公开渠道或自行作图所获取,部分图片来源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作者进行删除或修改。

2、文中相关观点参考了国家发布的相关法规和公开文献资料,其余观点均为个人观点,如有不同观点者,欢迎批评指正。

3、若转载本文,需经过本文作者同意,同意后可进行转载。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